新春未至,然而春晚却提前火了,而且这种“火”正越演越烈,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六小龄童猴年春晚节目被毙”“六小龄童未受春晚邀请”等话题霸屏网络,一时间,民众在以微信、微博等为主的社交平台上疯狂吐槽和调侃,而随着事件的逐步升温,吐槽和调侃逐渐变成了谩骂。
央视春晚和央视春晚导演吕逸涛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发泄的对象。最开始,网友只是跑到央视春晚和吕逸涛认证的微博里请愿,希望六小龄童能够登陆猴年央视春晚,之后变得更加激进,请愿声中带着责骂和质问,而到最后则彻底变成了歇斯底里的谩骂。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短短几天时间,央视春晚和吕逸涛的最新一条微博的评论量分别达到了惊人的60W+和207W+,不过,或许是迫于舆论压力,吕逸涛和央视春晚均已删除评论并关闭评论功能,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谁能想到一直以来就不受关注的央视春晚和导演会受到如此“殊荣”,如果不是因为提前关闭评论功能,最终的评论将会是远超207W+,网友参与的热度也是超过了曾经的轰动一时的“锋菲恋”“文章出轨门”等娱乐事件。
不过,回归理性,抛开舆论的漩涡,我们认真去考虑一下,到底是什么造成民众疯狂吐槽央视未邀请六小龄童事件形成的惊涛骇浪,真的是民意所向,还是民众被情怀所绑架,被幕后操作者利用?下面笔者试着分析一下。
怀念青春重温经典,真正的民意所向?
《西游记》,尤其是86版《西游记》最为经典,老少皆知,而那荡气回肠的主题音乐一响起,就使人热血沸腾,听多少遍都觉得不厌烦。而在86版《西游记》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无疑是孙悟空了,这也成为了众多版本中无可替代的绝世美猴王,而其扮演者就是六小龄童,由于角色塑造的太过成功,以至于在民众眼中,孙悟空就是六小龄童,六小龄童就是孙悟空,谁演孙悟空都不像、六小龄童演谁也依旧是孙悟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西游记》这部电视剧都镌刻着每一个人的童年记忆,而以西游记为主体改编的电影、话剧、戏曲更是数不胜数,《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已经沉如人心,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
而对于春晚,虽然近年来似乎更多是用来被吐槽的,但是毫无疑问,广大观众依然还是在关注春晚,经历过33年的春晚,已经浓缩为国民心中的一个春节符号,央视春晚和年夜饭在某种程度上是画等号的。
展开全文
因此,当看到“六小龄童未受春晚邀请”的话题后,心情是可想而至的,众网友呼唤“还我猴哥”,大家在意的不仅是已经57岁高龄的六小龄童,更是在意那个孙悟空,我们希望在一个更加真实的舞台上看到我们的偶像,见到属于我们曾经的青春记忆,见到能让一家人所熟知而开怀大笑的猴子。就像网友表示的那样:“零点敲钟时,六小龄童喊一句‘俺老孙来也’,我就能泪奔。”可见网友的要求并不高,有时候情怀的流露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表达,只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够了。
毫无疑问,相比韩国二三流的明星,相比国内冉冉升起的新星,相比没有欢乐气氛的舞蹈,大家更喜欢接地气、能让全家人乐起来的美猴王,而如果这一切正好发生在猴年春晚上,是在好不过了。然而,当这一切落空后,民众的情绪爆发也成为了预料中的事情了。
情怀绑架?借势宣传?网络炒作?
当然,央视也可以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错。首先,从来就没有猴年必须要孙悟空(六小龄童)上台的规定,即便1992年、2004年的猴年春晚,都有邀请六小龄童,也没有2016年就必须邀请的必然关系;其次,央视春晚的审核,都是有严格的要求,不会因为部分民众的意愿而去改变。
可是央视春晚为什么会火呢?为什么成为了民众发泄的对象呢?可能有如下原因。
情怀绑架。像前文提到的,六小龄童所扮演的美猴王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回忆,回忆当年观看西游记的情景,回忆那个年代的天真无邪和生活趣事。六小龄童只不过是一个人肉时光机,带我们短暂回到过去,尤其是在除夕这一合家团圆的重要节日。这本无可厚非,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对六小龄童熟悉,但至少认定他塑造的美猴王最为经典,观众希望他上春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略带私心也可以理解。
借势宣传。有一种说法称,郭富城为了宣传在春节档上映的《三打白骨精》,一手策划与六小龄童捆绑营销,借央视春晚的春风,刻意营造新老美猴王同台打擂的话题效应,把公众视线转移到电影宣传上来,从而形成了此地网络事件的起源,事实上,六小龄童从未收到春晚剧组的邀请。
此外,我们知道虽然六小龄童并未录制央视春晚,但是却录制了几台地方春晚,而为了宣传自家节目,不少地方卫视春晚借着这次六小龄童的风波来造势。之前,微博中曾经流出一段六小龄童在辽宁卫视春晚录制节目的视频,受到了网友的疯狂转发,关注度超高,如果没有此次六小龄童事件的影响,估计是没有这么大的效果。
当然,也不排除广告商通过奋斗故事煽情,然后利用猴年与传统文化放大效应,制造话题。毕竟,过去多年,六小龄童也做过一些商业广告,但影响不大。2016碰到猴年,12年一次,广告商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像最近一段时间六小龄童代言的百事可乐的广告就获得了很好的曝光。
网络炒作。当然,网络炒作为此次“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于最后形成了网络暴力。微博营销号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左右,引导着网民向网络暴力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严重不对等的国家,民众似乎只有通过谩骂才能发泄的心理,而这一点恰好被幕后操纵者的把住了。
笔者观点:事情发生到现在这一步,已经不能简单的去评价谁对谁错。民众愿意在春晚看到六小龄童,无可厚非,而央视按照春晚剧组去执行春晚节目安排,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了少数网络操作者将民意转变成了网络暴力。可问题是,少数网络操作者轻易就能利用起来的民意,为什么央视看不到呢?在人们对央视春晚已经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央视为什么还要拿着“没有猴年春晚必须请孙悟空说法”的道理去违背民意呢?
倘若,猴年春晚剧组就把民众非常喜欢的齐天大圣,放在了零点敲钟时刻出现,不仅能够获得不俗的收视率,还能够在民众心中提升形象,缓解多年来央视春晚与民众需求断层的尴尬,更是避免了这场网络暴力,何乐而不为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